

嘿!兄弟们!最近在跟几个工龄比我家路由器还久的资深网工唠嗑时发现 ——
好家伙!有人把 WLAN 和 WAN 搞混,有人连 ping 命令的底层原理都卡壳,甚至还有人以为 CDN 是 “快递单号” 的缩写(不是玩笑,真事儿!)。
咱说句实在的,虽说网工靠实操吃饭,但基础概念要是糊成一锅粥,排查故障时分分钟被打脸。比如客户问你 “为啥局域网传文件比外网快?” 你总不能支支吾吾说 “因为…… 网线粗?” 吧?
今儿咱就来波基础扫盲,15 个知识点配人话版解读,帮你把模糊的概念掰扯明白。
查漏补缺,不明白的咱就补!
今日文章阅读福利:《网工入门录屏全集》 全都忘了?没事!再看看!
联系在线客服发送“入门”,即可获取,提升你的技术水平。
范围:公司、家里、教室等小圈子,最多覆盖几公里。
特点:自己人玩自己的,数据在小范围内互传,速度快(比如你用公司内网传 10GB 文件,比微信发给客户快 100 倍)。
类比:就像你和同事在同一间办公室开黑,网线 / 无线组个局,不用联网就能互传文件,互不干扰。
范围:跨城市、跨国家,比如北京连上海的服务器,靠的就是它。
特点:走的是长途线路,速度比 LAN 慢(毕竟要跨山跨海),但能把分散的 LAN 连起来。
类比:相当于你从老家坐大巴去省会,LAN 是你家小区,WAN 是连接各个小区的长途公路,没有它,你连不上远方的 “网络世界”。
作用:把一个大的 IP 网段,切成大小不同的子网(比如把 192.168.1.0/24 切成 3 个小网段,给不同部门用)。
为啥重要:不浪费 IP 地址!比如你有 100 台设备,传统子网划分可能给你分 254 个 IP(浪费 154 个),VLSM 能精准分配,按需切割。
类比:就像公司分工位,VLSM 是 HR,能根据部门人数(设备数量)分配不同大小的区域,小部门给 10 个工位,大部门给 50 个,不浪费一寸空间。
作用:在一台交换机上,把设备虚拟分组,比如让销售部和技术部的电脑互不相通(防摸鱼?不是),主要是隔离广播域、提升安全性。
怎么玩:给不同部门的电脑设置不同 VLAN ID(比如销售是 VLAN 10,技术是 VLAN 20),没权限就别想跨区串门。
类比:相当于在同一个大办公室里,用玻璃墙隔出 “销售部” 和 “技术部”,虽然大家物理上在同一层楼(同一交换机),但数据只能在自己部门内传,不能随便跨部门聊天。
本质:LAN 的无线版,用 WiFi 信号代替网线,比如你家的路由器就是 WLAN 的核心。
缺点:信号像女朋友的耐心,隔堵墙就变弱,传不了太远(穿 3 堵墙后网速暴跌,懂的都懂)。
对比 WIFI:WLAN 是技术标准(IEEE 802.11),WIFI 是认证商标(比如你连的 “ChinaNet” 是 WIFI,背后用的是 WLAN 技术)。
通俗说:你手机上搜的 “CMCC”“TP-LINK_XXX” 都是 WIFI,是 WLAN 的落地形态。
冷知识:WIFI 联盟认证过的设备才能叫 WIFI,否则只能叫 WLAN(但咱们日常混用也没人较真,就像可乐和碳酸饮料的关系)。
类比:WLAN 是火锅底料配方,WIFI 是海底捞火锅—— 前者是技术,后者是贴了商标的具体应用。
作用:专门负责发送邮件,比如你点发送后,邮件从你的邮箱服务器传到对方的邮箱服务器,靠的就是 SMTP。
缺点:只负责送,不负责确认签收(对方邮箱满了收不到?它只会报错,不会像快递员打电话通知你)。
类比:相当于你寄快递时的运输环节,SMTP 负责把邮件包裹从 A 驿站运到 B 驿站,但不管 B 驿站有没有空位收快递。
作用:在公共网络(比如机场 WiFi)上挖隧道,让你的数据加密传输,假装你在公司内网,安全访问内部系统。
场景:在家远程办公连公司服务器,必须开 VPN,否则进不去(就像公司大楼需要工牌,VPN 就是你的虚拟工牌)。
警告:别用免费 VPN!比路边小广告还坑,分分钟偷你数据(正经公司都用付费版,比如深信服、Cisco)。
作用:专门传递网络控制消息,比如 “目标可达”“超时”“网络不可达”,是 IP 协议的小助手。
经典应用:ping 命令就是靠 ICMP 发 “echo 请求”,等对方回 “echo 回复”,测延迟和丢包。
类比:ICMP 是网络世界的交警,负责告诉数据包 “前面堵车了(超时)”“这条路封了(不可达)”,ping 只是交警的小灵通。
作用:发个小包问对方 “在吗?”,能测延迟(比如 ping 百度显示 “40ms”,就是往返时间 40 毫秒)和丢包率(比如 “丢包 0%” 就是没丢包)。
新手误区:别把 “ping” 打成 “拼”!曾经有新人问 “为啥拼不通?”,输入法背大锅(建议直接记 “ping 是网络版‘在吗’”)。
类比:就像你在楼道喊同事名字,对方答应了,说明他在办公室;半天没回应,可能溜去厕所了(网络延迟高)或者离职了(设备离线)。
作用:查数据从 A 到 B 走了哪些中转站(路由器),比如你访问抖音卡,用 tracert 能看到在哪一跳(哪台路由器)卡住了。
对比 ping:ping 只告诉你 “能不能到”,tracert 告诉你 “怎么走、在哪堵车”,排障必备!
类比:相当于你用高德地图查 “从公司到机场经过哪些路口”,ping 是 “能不能到机场”,tracert 是 “具体路线和每个红绿灯的等待时间”。
作用:在全国多个地方存了视频、图片等资源的副本,你访问时,它让离你最近的备胎服务器给你发资源,速度贼快。
场景:你看 B 站 1080P 视频不卡顿,全靠 CDN;要是某视频网站突然卡成 PPT,可能是备胎不够用了(节点崩了)。
类比:相当于你点外卖,CDN 是全国连锁仓库,就近给你发货,比从总部(源服务器)发货快 10 倍。
作用:把 “www.baidu.com” 这种好记的域名,翻译成 “14.215.177.38” 这种 IP 地址(电脑只认识数字,人记不住)。
重要性:没 DNS,你得背全世界网站的 IP 地址,比背英语单词还痛苦(比如百度 IP 是110.242.68.4,你能记住?)。
类比:DNS 就是网络版 114 查号台,你查 “麦当劳”,它告诉你麦当劳的电话号码(IP 地址),然后你才能打通电话(访问网站)。
作用:按规则过滤数据包,比如 “禁止 IP 为 192.168.1.100 的电脑访问外网”“只允许 80 端口(网页)的流量通过”。
场景:公司想禁止员工上班刷抖音,就用 ACL 封了抖音的端口或 IP,比行政挨个盯梢效率高 100 倍。
类比:相当于公司前台的保安,看你工牌(数据包信息):没工牌(不符合规则)?不让进!找销售?走右边通道(允许特定端口)!
作用:让多个设备共用一个公网 IP 上网(因为公网 IP 太贵,比如公司有 100 台电脑,只买 1 个公网 IP,靠 NAT “翻译” 成不同的端口号区分)。
场景:你家里 3 台手机 + 2 台电脑同时连 WiFi 上网,路由器就是 NAT 翻译官,把所有设备的私网 IP(192.168.1.x)翻译成路由器的公网 IP,加不同端口号(比如手机 A 用端口 1000,电脑 B 用端口 2000)。
类比:相当于公司里多个员工共用一个门牌号(公网 IP),快递员送来时,NAT 喊 “张三,你的快递在 101 室!李四,你的在 102 室!”,靠 “房间号”(端口)区分不同设备。
今日互动:你被哪个术语坑过?比如把 “VLAN” 听成 “WAN”,配置时直接翻车?评论区聊聊,让兄弟们乐呵乐呵~